我常常在想,生產農作物的農民們在第一線如此的辛苦,長久以來卻成為社會最底層,而消費者在最終端買到的價格,又往往又高出了許多倍,這些獲利都沒有進到農民的口袋,這是極其不公平的事情。
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,社會階級要能流動,中間就不該有那麼多的剝削,縮短餐桌跟產地的距離,讓農民願意用更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,可以得到與終端市場接近的獲利,對農民跟消費這絕對是雙贏的。
所以我製作了一系列相關的專題,公平貿易咖啡是系列一,歡迎收看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咖啡是全世界除石油外的第二大貿易商品,全球有2000萬名咖啡農,但幾乎都處於貧窮狀態,窮到連孩子都養不起,咖啡農表示,咖啡價格好的時候並不會有人來跟他們買,都是等到價格跌時,才有人來大量收購,有人看到這個問題並著手解決,而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創造了商機,他們是怎麼做到的?請看今天財經火線的專題報導。
公平貿易認證商余宛如:「曼特寧是種族的意思,主要是來自印尼蘇門答臘、亞齊這些地方,
還有蘇拉維西,我那時候去探訪我們農民通常都要開車大概3~4個小時,而且路是非常非常顛簸的。」
為了更認識咖啡原產地,余宛如和先生徐文彥走遍中南美洲各國,印尼、斯里蘭卡、菲律賓,親眼看到了和台灣截然不同的貧窮世界。
公平貿易認證商余宛如:「去到咖啡產地的孤兒院,孤兒院的小孩的爸爸媽媽是咖啡農,窮到小孩子養不起送孤兒院,當然就是說我們看到這種童工小孩,其實他們是沒有機會選擇的。」
公平貿易認證商徐文彥:「我們不只要自己喝的,覺得自己享受而已,而是讓種的人也得到合理對待,合理的報酬,沒有人會因為這一杯咖啡受傷害。」
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胡哲生教授:「我們是用消費幫助貧窮國家生產者保證他們能夠吃飽,包括兒童可以受教育,這樣所得基礎除上工時,算做基本成本價。」
看見貧窮起心動念要改變,農民生活的同時,也投入一種新的企業經營模式,那就是社會企業。
公平貿易認證商余宛如:「有些人會覺得說,你是社會企業,你是做慈善的,你幹嘛要賺錢,另外一些人是這樣子,你是做社會企業的,一定不賺錢,我幹嘛要投資你,這在市場上面概念還不是很健康,誰說社會企業不賺錢,誰說企業不能做好事,誰說做社會企業就要很辛苦,沒有啊,我覺得我們都還滿愉快的。」
社會企業成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社會問題,2007年余宛如和徐文彥攜手創業,更在2014年登上創櫃板,順利導入資金,從一家資本額150萬,老闆兼夥計的小咖啡館,蛻變成資本額1600萬,員工15人的公司。
永續發展顧問總經理黃正忠:「社會企業也找到蛻變成長,也認知到不能光靠愛心就行遍天下,有愛心可以做到一定程度布建,要開始靠專業,開始要靠精準投資,開始要靠資本市場,來讓社會型企業可以茁壯擴大,發揮當初創立初衷的社會影響力。」
從一杯咖啡開始,重新認識生態供應鏈,從小型社會企業起步,用創新的力量改變世界,不但解決貧窮問題,也能保護我們自己,和環境建立更好的夥伴關係。(民視新聞綜合報導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…